致妙清:以游戏心,赴人间局
夏日时节,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紫藤萝攀着竹架簌簌飘落,我举着云台相机跟拍蒲院——我们都亲切喊他“蒲老汉儿”——走访的身影。镜头里白大褂掠过诊室的窗格,消毒水气息混着老人们的絮语漫进取景框,为社区工作人员录演讲视频时连续八次修改镜头角度,指尖的酸胀竟化作细碎的欢喜。这份意外的安然让我忽然懂得:人生这场漫长的跋涉,本可以是一场有趣的游戏。
佛学典籍里常以“幻戏”喻世,《金刚经》言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”,并非否定世间万物的存在,而是揭示一切境遇皆如魔术师手中的戏法,看似真实却无固定自性。就像孩童沉迷积木搭建,时而因高楼倾塌沮丧,时而为新造型雀跃,却不知积木本身从未有过“成败”的定义。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顺逆、得失、悲喜,何尝不是自己赋予的意义标签?当我站在“帮忙蒲老汉儿”的角度而非“完成任务”的视角,录像工作便从机械的操作变为发现美好的过程——第三次修改时捕捉到护士演讲中提及患者时轻抬的眉眼,第六次重拍时撞见阳光穿过走廊落在演讲台的光斑,这些意外收获恰如游戏中的隐藏关卡,让重复的劳作绽放惊喜。
古人早有此悟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,在《终南别业》里写下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那份随遇而安的洒脱,正是以游戏心处世的写照。世人总以为“水穷”是绝境,却不知转个身便有“云起”的新境。就像玩迷宫游戏时,碰壁不是失败,而是排除了一条错误路径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从朝堂重臣到黄州团练副使,却总能在逆境中寻得乐趣:在东坡种稻时写下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在赤壁夜游时感叹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。他把贬谪当作出游,把困顿视作修行,正如游戏玩家在不同地图解锁新技能,在他笔下,人生处处皆可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”。当蒲老汉儿笑着说“再调调角度,把张医生讲防疫那段拍得精神些”,我忽然明白,这份为他人着想的热忱,正是把日常过成游戏的密钥。
藏传佛教中“要把轮回玩好”的箴言,道尽了处世的智慧。这里的“玩”绝非消极懈怠的敷衍,而是保持清醒觉知的投入。就像围棋高手落子从容,既享受对弈的乐趣,又不执着于输赢的结果。弘一法师李叔同早年为翩翩公子,琴棋书画无一不精;中年皈依佛门,苦修律宗却心怀慈悲。他在《晚晴集》中说“以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”,正是以游戏的热忱投入每个角色,又以旁观者的清明看待角色更迭。这种心态让他在送别友人时写下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”,既有离别的怅惘,更有对生命流转的坦然。帮蒲老汉儿录视频时,我不再纠结参数是否完美,而是专注捕捉演讲者眼中的真诚——那些讲述救死扶伤故事时泛起的泪光,提及社区老人康复时扬起的嘴角,都是这场“录像游戏”里最珍贵的战利品。
生活中的诸多烦恼,往往源于对“游戏规则”的误解。我们总以为必须达到某个目标才算通关,却忘了游戏的本质是体验过程。就像登山者执着于峰顶的风光,反而错过了沿途的溪流与松涛;应试者紧盯分数的高低,却忽略了知识本身的乐趣。佛学讲“不住于相”,不是放弃追求,而是放下对结果的偏执。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,面对功高震主的猜忌,写下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他所谓的“心中贼”,正是对名利得失的过度执着。当我能像孩童玩沙般专注当下——为蒲老汉儿调整机位时留意到墙面斑驳的标语,重录间隙听护士讲社区义诊的趣事,便破除了“必须一次成功”的执念,原来帮人的快乐,本就藏在这些细碎的互动里。
这种游戏心态,在面对生死时更显珍贵。敦煌壁画中的“尸毗王割肉喂鹰”“萨埵太子舍身饲虎”,并非宣扬轻生,而是展现超越生死的觉悟。就像游戏角色的死亡只是回到起点,生命的终结何尝不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?庄子妻死鼓盆而歌,并非无情,而是洞悉“生死如昼夜交替”的自然法则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走廊里,常有老人颤巍巍走过,他们谈论着血压与药香,眼神里却透着对生活的眷恋。蒲老汉儿说:“这些老伙计把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精神,每天来中心量血压都像赴约会。”他们何尝不是以游戏心对待衰老,在生命的后半程依然认真“闯关”?
站在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银杏树下回看那日的录像,镜头里演讲者的声音早已模糊,心中的感悟却愈发清晰。人生这场游戏,没有固定的剧本,没有必胜的攻略,每个选择都在创造独特的剧情。为蒲老汉儿帮忙录像可以是捕捉温暖的过程,社区医生的演讲能够是传递希望的载体,就连最平凡的日常,也藏着“柴米油盐酱醋茶,琴棋书画诗酒花”的双重滋味。
佛经里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颗“心”,便是不染尘埃的游戏心。它让我们在顺境中不失清醒,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般淡泊;在逆境中不失希望,如李白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般豪迈。当我们以玩游戏的热忱对待生活,以观游戏的智慧看待人生,便会发现:每一次呼吸都是新的开局,每一个当下都充满可能。
夕阳西下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灯次第亮起,像游戏中点亮的星辰。原来人生最美的风景,从来不是抵达某个终点,而是带着好奇与欢喜,认真地玩这场名为“生命”的游戏。正如那位仁波切所说,把轮回玩好,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。而帮蒲老汉儿录像的那个下午,让我在镜头的方寸之间,读懂了这场游戏最朴素的玩法——以帮忙的热忱,赴人间的每一场邀约。
佛学典籍里常以“幻戏”喻世,《金刚经》言“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”,并非否定世间万物的存在,而是揭示一切境遇皆如魔术师手中的戏法,看似真实却无固定自性。就像孩童沉迷积木搭建,时而因高楼倾塌沮丧,时而为新造型雀跃,却不知积木本身从未有过“成败”的定义。我们在生活中经历的顺逆、得失、悲喜,何尝不是自己赋予的意义标签?当我站在“帮忙蒲老汉儿”的角度而非“完成任务”的视角,录像工作便从机械的操作变为发现美好的过程——第三次修改时捕捉到护士演讲中提及患者时轻抬的眉眼,第六次重拍时撞见阳光穿过走廊落在演讲台的光斑,这些意外收获恰如游戏中的隐藏关卡,让重复的劳作绽放惊喜。
古人早有此悟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,在《终南别业》里写下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,那份随遇而安的洒脱,正是以游戏心处世的写照。世人总以为“水穷”是绝境,却不知转个身便有“云起”的新境。就像玩迷宫游戏时,碰壁不是失败,而是排除了一条错误路径。苏轼一生宦海沉浮,从朝堂重臣到黄州团练副使,却总能在逆境中寻得乐趣:在东坡种稻时写下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在赤壁夜游时感叹“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”。他把贬谪当作出游,把困顿视作修行,正如游戏玩家在不同地图解锁新技能,在他笔下,人生处处皆可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”。当蒲老汉儿笑着说“再调调角度,把张医生讲防疫那段拍得精神些”,我忽然明白,这份为他人着想的热忱,正是把日常过成游戏的密钥。
藏传佛教中“要把轮回玩好”的箴言,道尽了处世的智慧。这里的“玩”绝非消极懈怠的敷衍,而是保持清醒觉知的投入。就像围棋高手落子从容,既享受对弈的乐趣,又不执着于输赢的结果。弘一法师李叔同早年为翩翩公子,琴棋书画无一不精;中年皈依佛门,苦修律宗却心怀慈悲。他在《晚晴集》中说“以出世的心,做入世的事”,正是以游戏的热忱投入每个角色,又以旁观者的清明看待角色更迭。这种心态让他在送别友人时写下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”,既有离别的怅惘,更有对生命流转的坦然。帮蒲老汉儿录视频时,我不再纠结参数是否完美,而是专注捕捉演讲者眼中的真诚——那些讲述救死扶伤故事时泛起的泪光,提及社区老人康复时扬起的嘴角,都是这场“录像游戏”里最珍贵的战利品。
生活中的诸多烦恼,往往源于对“游戏规则”的误解。我们总以为必须达到某个目标才算通关,却忘了游戏的本质是体验过程。就像登山者执着于峰顶的风光,反而错过了沿途的溪流与松涛;应试者紧盯分数的高低,却忽略了知识本身的乐趣。佛学讲“不住于相”,不是放弃追求,而是放下对结果的偏执。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,面对功高震主的猜忌,写下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,他所谓的“心中贼”,正是对名利得失的过度执着。当我能像孩童玩沙般专注当下——为蒲老汉儿调整机位时留意到墙面斑驳的标语,重录间隙听护士讲社区义诊的趣事,便破除了“必须一次成功”的执念,原来帮人的快乐,本就藏在这些细碎的互动里。
这种游戏心态,在面对生死时更显珍贵。敦煌壁画中的“尸毗王割肉喂鹰”“萨埵太子舍身饲虎”,并非宣扬轻生,而是展现超越生死的觉悟。就像游戏角色的死亡只是回到起点,生命的终结何尝不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?庄子妻死鼓盆而歌,并非无情,而是洞悉“生死如昼夜交替”的自然法则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走廊里,常有老人颤巍巍走过,他们谈论着血压与药香,眼神里却透着对生活的眷恋。蒲老汉儿说:“这些老伙计把日子过得比年轻人还精神,每天来中心量血压都像赴约会。”他们何尝不是以游戏心对待衰老,在生命的后半程依然认真“闯关”?
站在草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银杏树下回看那日的录像,镜头里演讲者的声音早已模糊,心中的感悟却愈发清晰。人生这场游戏,没有固定的剧本,没有必胜的攻略,每个选择都在创造独特的剧情。为蒲老汉儿帮忙录像可以是捕捉温暖的过程,社区医生的演讲能够是传递希望的载体,就连最平凡的日常,也藏着“柴米油盐酱醋茶,琴棋书画诗酒花”的双重滋味。
佛经里说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,这颗“心”,便是不染尘埃的游戏心。它让我们在顺境中不失清醒,如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般淡泊;在逆境中不失希望,如李白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般豪迈。当我们以玩游戏的热忱对待生活,以观游戏的智慧看待人生,便会发现:每一次呼吸都是新的开局,每一个当下都充满可能。
夕阳西下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路灯次第亮起,像游戏中点亮的星辰。原来人生最美的风景,从来不是抵达某个终点,而是带着好奇与欢喜,认真地玩这场名为“生命”的游戏。正如那位仁波切所说,把轮回玩好,便是对生命最好的致敬。而帮蒲老汉儿录像的那个下午,让我在镜头的方寸之间,读懂了这场游戏最朴素的玩法——以帮忙的热忱,赴人间的每一场邀约。
目录 返回
首页
- 评论列表